盛夏的北京,热浪在首都体育学院的绿茵场上翻涌。新疆少年伊斯坎代尔奋力冲刺摆脱防守做出假动作,青海队友心领神会送出直塞球,足球穿过人缝,精准落在北京队友脚下——
“打门!”欢呼声漾满看台,来自京藏疆青蒙五地的少年们张开双臂肆意奔跑,俏皮的草屑不时腾跃助兴。这一刻,地域的界限在汗水和协作中消融,“我们”成为赛场上最响亮的名字。
这是今年7月中旬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京藏疆青蒙学生系列交流活动上的一幕。北京首次成规模、成体系地邀请五地近1500名青少年,在两周时间里同吃同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
记者走近这群少年,感受足球赛场的热浪与呐喊,见证艺术展演后台的笑语和拥抱……青春律动间,一场民族团结的“同向奔赴”跃然眼前。
绿茵同心:五地“足球小将”同组一支队
这场足球赛,没有地域界限。混合编队里,来自雪域高原、辽阔草原、繁华都市的少年们并肩作战。
赛场边,首都体育学院场馆管理中心主任关星频频点头。望着奔跑的身影,他说:“青海和西藏的学生耐力出众;新疆的孩子性格奔放,拼劲十足;北京的学生则注重基本功和战术素养……融在一支队里,大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短短几日,默契从何而来?记者在学生大巴车上似乎看到了答案。从驻地到赛场,小球员们都在热烈研讨战术:“中场传控要再加强”“对方右路夹击时,45度传中解围很有效”……被记者问起场上的手势暗号,他们相视而笑。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第八中学初中生张栩宁看来,同吃同住更是友谊的黏合剂,“我们不仅切磋球技、交流心得,还互换家乡特产,捧着手机给同学们分享家乡的美照。”站在一旁的新疆少年艾乃斯·穆拉提补充说,前几天北京的同学们主动当起导游,带他们游颐和园、访清华北大,“我头一次出远门,但在这里一点都不陌生”。说着,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与各地同学们的合影。
“没事吧?要不要喊队医?”跑动中,内蒙古初中生袁镜涛敏锐发现西藏队友强巴次旦膝盖擦伤渗血。“没事,不疼!”强巴次旦活动两下腿,又迅速投入比赛。
一来一回的碰撞,也打磨着梦想。这是伊斯坎代尔第一次踏上真草皮球场,“人造草摔跤后容易破皮,真草上跑起来太舒服了!”这位在和田沙漠边长大的体育特长生,眼神明亮,“我希望以后能考上北京体育大学!”
暮色渐沉,草坪上的身影还在晃动。视线转向球场,已然分不清谁来自雪域,谁来自草原,谁又来自首都。结束的哨声终会吹响,孩子们带着彼此的故事回到家乡,但绿茵场浇灌的情谊,早已浓缩成他们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的那个词——“我们”。
尺素传情:数万封书信拆开友谊“盲盒”
一封“陌生人”的来信,悄然开启了一段跨越1400公里的友谊。
青翠环抱间,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近日迎来五地青少年艺术展演。接到短信,来自内蒙古的初一学生石慕涵拎起书包,迫不及待从彩排现场跑到后台化妆间,等待她的正是素未谋面的北京笔友贺冉冉。
“见到你真的好开心!”两个女孩紧紧相拥,友谊从纸面走进了现实。
今年春天,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的石慕涵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贺冉冉,通过由北京市教委倡议的“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隔空”结缘。“冉冉第一封信里讲了她的北京生活,还夹着一片香山红叶,写着‘这是北京的心跳’。”石慕涵回忆,信中的字迹清秀工整,“她本人就和她的字一样清秀。”
几个月来,一封封书信拆开了友谊的“盲盒”。
“从信中,我俩了解了彼此生活的城市,熟悉了彼此的兴趣、性格。”贺冉冉说,得知笔友心仪一款当地未售的手办,她跑遍北京几家店精心找到了这份“见面礼”。“本想当面给她惊喜,结果没憋住提前‘剧透’了!”话音未落,两人笑作一团。石慕涵的书包里,也早已备好内蒙古风情浓郁的皮革小马挂件和象征希望的“太阳花”。
2020年7月,“拿起纸笔·见字如面”活动正式启动。5年间,这项倡议融入京藏、京蒙等地中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上万封书信化作承载青少年人文交流与情感共鸣的独特纽带。艺术展演现场,《见字如面:笔尖融铸中华情》新书发布,其中收录的百余封手写信镌刻下从笔尖到心间的脉脉温情。
信,让陌生的朋友相识相逢,更让熟悉的朋友牵挂倍增。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周文婕与新海中学的裴雪雅,在去年8月内蒙古海拉尔的研学中相识。此次艺术展演,这对好友在京重逢。
“第一次见到她时,我吓了一跳。”周文婕回忆,在海拉尔首日的篝火晚会上,老师让大家围成一圈,她俩恰好一头一尾牵起了手。“借着火光仔细一看,她简直就是镜子里的我自己。”这份奇妙的相像,为她们赢得了“草原姐妹”的昵称。裴雪雅在后来的信中深情写道:“我们手挽着手,围着篝火转了一圈又一圈。友谊就在这时悄悄开始了。”
在短视频铺天盖地、信息应接不暇的数字时代,一笔一画的手写书信,守护着辗转山川后留存的真情实感。“墨香里散发着各民族少年最纯真的情意。”“见字如面”活动发起人、北京中学高中生李槟子说,“通过真挚交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就是拿起纸笔写信的初衷。”
迈入“融铸”: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协同”
绿茵场上不分彼此的“我们”,纸笔间流淌的“尺素深情”……得益于北京正从“组团式”到“融铸式”教育协作的深刻转型。
2014年,北京率先拉开“组团式”对口支援帷幕。10余年来,北京整合优质人才资源,成规模、有组织地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团队,有效提升了受援地教育水平。例如,新疆和田地区新增学位20余万个,西藏拉萨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数量占当地中小学总量一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组团式”教育支援已覆盖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累计选派教师1400余名。
受援校“造血功能”显著增强。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为例,“2014年新址运行之初,学生食堂‘杯盘狼藉’,课堂互动冷清;本地教师重教轻学、科研薄弱。”该校校长梁新说,在三批北京援藏团队接力下,如今食堂秩序井然,课堂发言踊跃,当地教师人人有科研课题。该校2025届高考上线率99.8%,本科率95.1%,较2014年提升56个百分点,重本率78.8%,较2014年提升69个百分点。
“然而,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教育支援需进一步突出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内涵式精细化发展,增进师生实际获得。”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分析,当前阶段的教育支援,不单单是建一所学校、输送一批老师。以“要素集聚求增长”的“组团式”思路,已难以完全适应新阶段需求,亟需转型升级。“‘融铸式’就是要进一步突出民族情感交融,扎实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市教委支援合作处处长范忠伟说,北京的教育协作正从“单向支援”转向“双向协同”,从“重规模化软硬件投入”转向“分层分类精准化帮扶,助力受援地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相比以往,受援地更多学生有机会走进首都,各民族学生‘结对’‘共研’‘共学’,深度体验交流;也有更多北京孩子能深入草原、高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玉树(海东)分校团委书记祁如林深有感触:“在北京的这段旅程里,我看到各地学生积极主动互相交流,还学会了彼此打招呼的日常用语,互留了联系方式,我特别欣慰。”
“未来,北京将持续探索‘融铸式’教育支援协作。”李奕展望,在保持现有援助规模力度不减的基础上,为受援地“诊断”教育发展优势短板、完善教育管理和教科研体系、培育在地高素质校长教师队伍、推进数智化赋能等,助力受援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这场千余名少年的“同向奔赴”,化作“石榴籽”般的团结种子,悄然发芽、生长。(记者 乌梦达 赵旭 余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