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杜文杰:“鸡犬相闻”有乡愁-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01 10:15:1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杜文杰:“鸡犬相闻”有乡愁

字体:

  暮色渐沉,乡野的气息裹着炊烟,漫过田埂,也漫上心头。

  前几日,京城远郊村落里的一桩寻常趣事,却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了层层叠叠的乡愁……

  斜阳下,一只刚满月的小狗,黄绒球似的追撵着几只芦花鸡。鸡群惊飞,扑腾起细碎的尘土与零落的鸣叫,引得我脱口而出:“真是鸡犬不宁啊!”

  旁边的白发长者闻言,笑声朗朗荡开:“错了,错了!”

  我一时愕然,请教缘由。长者捻须含笑:“小者为狗,大者为犬,身长四尺称为獒。这乳臭未干的小东西,怎能当个‘犬’字?”接着他又道:“古人行猎,讲究‘左牵黄,右擎苍’——犬为黄,鹰为苍。一字之差,可关乎着规矩体统。”

  得此意外收获,我暗自高兴,正欲上前道谢,长者却伸手虚拦:“且慢,方才我分明说了两声‘错了’啊!”

  我意识到自己只听了其一,忙退后一步,洗耳再听。

  长者神色愈发安详,目光似投向更辽远的过去:“方才鸡犬之声相闻,这是何等安宁祥和的田园图画。可不就是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太平光景?此中‘宁’字,非独指安静,而是圆满团圆之意。”

  他顿了顿,仿佛在咀嚼字中的古意:“想想‘省亲’‘归宁’的滋味吧——‘宁’字繁写作‘寜’,家中一颗心守着食器,不正是骨肉团聚、温情充溢之象?‘鸡犬不宁’四字,岂不是恰恰描摹了鸡犬惶惶不安,鸡不入笼、犬不回窝的景况?”

  “倘若失了这份骨肉相依的‘宁’,纵使眼前‘溪山如画,梅花只在前村’,那‘鸡犬相闻’的暖意,怕也成了隔着篱笆望见的、触不到的乡愁了。”他若有所思地说。

  老者话音落下,我眼前浮现出“寜”字中那颗心安稳置于皿上的古意,仿佛千载亲情之暖穿透纸背,正映照人间团圆底色——原来“宁”字是心与家器相亲,人伦圆满方为至安;鸡犬之声相闻,则是门庭温暖在万物生灵间映照出的和谐微光。

  这微光,曾是多少游子心头最朴素的乡愁底色,是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交织成的故园交响。

  至于那“左牵黄,右擎苍”的狩猎古风,岂止是区分犬鹰大小?此中规矩,实乃人兽之间千年磨合成的默契之约。

  在“犬”字细微尺度里,正藏着人世间对“物”的郑重与分寸,也编织着乡土社会紧密依存、万物有灵的乡愁经纬。那一声来自马背上的呼唤,牵动的何止是猎犬,更是人与土地、生灵之间斩不断的血脉关联。

  辞别时,夕阳余晖将田野和屋舍染成温暖的橘黄。鸡群已安然踱步于晒得酥脆的麦粒间,小狗亦伏在门槛下睡着了,发出轻微的呼噜声——喧嚣重归安宁。

  这寻常农家一幕,因长者一番话而显露出不易觉察的深厚底蕴。此情此景,恍若旧梦,轻轻拨动了心底那根名为乡愁的弦。

  字如古器,其中盛着前人寄放的生活智慧、人伦体温与故园旧影。今人匆匆,如不用心体会,岂不辜负了这沉甸甸的时光馈赠?

  当长者竹杖点地之声渐远,融入暮霭,我默然伫立。村舍犹存,炊烟已稀,然而那“鸡犬之声相闻”的鲜活图景,连同“寜”字深蕴的骨肉温情,并未消散。

  那“犬”字所丈量的古老尺度与情谊,在流转的时光里,其刻度非但未曾湮灭,反而在回望中愈发清晰可辨。字词如同家传的古陶,内里封存着故土的呼吸、千年的“宁”好与生生不息的秩序。我们开启它,便不只是触碰几个音节,而是接通了与乡土中国那份深沉血脉的联结。

  这份乡愁,是镌刻在血脉中对“寜”字里那颗安稳之心的恒久向往,是对“鸡犬相闻”中升腾的人间温热的不灭记忆。每一次对字中真意的用心体认与鲜活运用,都是对这精神原乡的深情致敬,让那潜藏于我们生命底色的乡愁烙印,始终散发着指引归途的温热光芒。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雪】